当前数字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哪些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实体经济各个重点领域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数字金融通过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大大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和增强了金融服务的触达性,具备社会普惠性、便利性和外部性特征,成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但是当前数字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明显的挑战。
第一,中国数字金融发展面临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方面,数字金融在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中国农村仍有部分地区未能实现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全地域覆盖,偏远地区的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可达性更差。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具有空间集聚性,并不能完全摆脱地理限制。东部沿海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高,其周边城市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也偏高。但是,中西部城市及其周边城市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都偏低。
第二,数字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包括数据安全风险增大,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现象频发,金融消费者保护难度加大,限制竞争问题凸显。一些金融科技平台在短时间内拥有了近乎垄断性的市场竞争优势。
第三,数字金融行业的竞争日趋加剧,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这带来了消费信贷行业竞争程度不断加剧、消费信贷行业竞争方式逐步改变等问题。主要表现为消费信贷行业逐渐从增量客户竞争转向存量客户的竞争,从不同客群、不同产品之间的差异化竞争转向相同客群、同类产品之间同质化的价格竞争,从低水平的市场规模竞争转向高水平的服务质量的竞争,从产品和价格的竞争逐步转向内部技术和管理能力的竞争。
第四,金融风险不确定性上升,可持续性发展有待评估,数字金融的发展放大了信贷的顺周期性,并增加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作为典型的数字金融产品,数字消费信贷的发展极大提升了金融的服务范围、业务规模及其普惠性和触达性,但由于消费信贷的本身特征,部分消费信贷企业出现较高不良率的现象。
第五,“创新—稳定”权衡难度加大,需要转变监管模式。目前监管部门仍然使用针对传统金融业制定的监管策略来监管数字金融行业,没有充分考虑到数字金融的独特性,从而导致现有的金融监管制度难以很好地评估和管理风险。
为了更好地推动数字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解决现有的困境,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加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金融协调发展。要加快突破明显制约数字金融基础设施,以安全多方计算、区块链、联邦学习、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科技为基础,构建安全、合规、统一的数据要素平台,推进区域数据中心集约化建设,加快大数据传输通道建设,不断提升数据传输能力。中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数字金融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应持续依靠数字技术,拓宽数字金融覆盖面。
第二,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服务质效。运用数字技术打造数字金融新业态、新应用、新模式,可以大幅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延伸金融服务半径,拓展金融服务类别,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和受益面。一方面,金融管理部门要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第三,构建数字金融伦理治理体系,促进科技向善。首先,监管部门探索建立行业级科技伦理委员会、专业性科技伦理审查机制。其次,从业机构要履行好数字金融伦理管理主体责任,研究设立企业数字金融伦理委员会。最后,行业组织应发挥贴近行业、机制灵活的优势,通过自律公约、行动倡议、宣传教育等手段,构筑伦理自律防线。
第四,加强行业自律,引导数字金融有序发展。首先,探索数字金融领域有效市场沟通机制。确保相关需要披露的信息能够及时高质量传递给公众,完善信息数据统计功能模块的建设。其次,要继续完善标准规则体系,通过标准规则弥补监管制度空白,推动监管政策执行,在更大层面上实现各主体权益的保护。再次,加强行业从业人员培训,提升服务水平。最后,加强行业共享,行业内部的各种服务商可以建立一种信息共享机制,避免陷入“信息孤岛”。
第五,完善个人征信体系,增强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在完善个人征信体系方面,一是构建多层次的社会征信体系。二是积极促进个人信用数据共享平台构建,建立征信信息共享机制。三是积极推进“互联网 征信”,将征信数据覆盖更多的用户和应用场景。四是严格运用信用评分体系,避免过度授信。
第六,推广公益金融活动,提升消费者风险意识。在复杂的互联网消费信贷环境中,消费者要不断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防止陷入债务陷阱。消费者安全意识是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需要全方位的宣传培养消费者安全意识。
共有 0 条评论